發布者:普森金屬
發布日期:2020-05-29 <一>、旅游景區公廁應方便殘障游客使用
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①目前我國殘疾人共有6000多萬,約占總人口的5%。其中,視力殘疾人占14.6%,肢體殘疾人占14.6%。平均每5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殘疾人。這類群體中出游不便的主要是肢體殘疾游客和視力殘疾游客。
在景區中,我們基本很少遇到這類游客,在景區公廁中更是難得一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景區中服務于殘障游客的基礎設施嚴重缺失,導致殘障游客在景區的游賞過程中處處不便。比如,一些景區公廁雖然設置了殘疾人廁位和,但景區內并未實現無障礙通達景區公廁,或者缺乏引導設施,使殘障游客根本無法到達景區公廁,殘疾人廁位和便器也就無法發揮它的作用。再如,盲人對環境的感知是通過觸覺和聽覺獲得,景區公廁缺少盲道和盲文標識,盲人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無法享受景區公廁的服務。
殘疾人也渴望飽覽祖國各地的錦繡河山,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滿足他們旅游的愿望。外出旅游有助于殘疾人自立發展,減低對他人的依賴,有利于提高他們自強自立的信心。對于如此龐大的弱勢群體,只有在設計中為殘疾人考慮的周到細致,才能使他們敢于出游。
<二>、女士衛生間廁位增加
所有公共衛生間應設置蹲式大便器,增加女士衛生間廁位。現代坐便器的發明,本是基于人體原理,使人得以在輕松舒適狀態下方便。但是,由于公共廁所的衛生原因和懼怕的交叉感染,人們在如廁時,坐便器往往成為負擔和累贅。有報道“對人們來說,在單位寫字樓使用公共坐式馬桶是他(她)感痛苦的事情。雙腳站在馬桶圈上,腳踩在窄窄的邊沿上,戰戰兢兢,上個廁所弄得好像雜耍一般。所以,上班時只要時間允許,寧愿穿幾條馬路到幾百米遠的公用廁所,花上一元錢使用非接觸的蹲式馬桶。”如此折騰,是因為他(她)不放心公共馬桶的清潔問題。這種在公共衛生間發生的類似雜耍式的入廁,給人們帶來了不便,還容易造成 人體傷害,也對衛生間的環境造成了污染。
女士排隊入廁,是現代都市常見一景。據調現,女性平均如廁花費時間為130s,男性為45s,男女入廁時間比例為3:1左右;男女每天的入廁頻率也是不一樣的:女性每天的入廁次數要比男性多。調研中還發現,大部分公共男女廁所的面積相等。但這一形式上的平等,卻遮蔽了男女入廁權實質的不平等。且不說男廁有小便器設置總面積比女廁還大。即使在面積相等的情況下,由于男廁有小便器,使得男廁的容量遠大于女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