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普森金屬
發布日期:2020-02-14 [一]、上無障礙設計的需求與無障礙設計標準的內容
根據勞工組織有關報告公布:目前全世界殘疾人總數已達6億人,占總人口的10%,現在每年平均增長殘疾人15萬。在多數,每10人中至少有一個因生理、心理和感官的缺陷而致殘,他們是人類社會中一個困難的群體。這個群體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要求充分參與社會生活,能夠獲得與健全公民一樣具有的平等權利和機會。與此同時,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公報:到1999年,世界人口65歲以上的老人為5.78億,占總人口的6.8%;60歲以上的老人已超過7億。到2050年,65歲以上的老人將上升至15%。人口老齡化對城市總體規劃、市政建設及房屋設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內容。長期以來,城市中的市政建設、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的環境設施,基本上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尺度和人體活動空間參數考慮的,許多方面不適合殘疾人、老年人使用,有的甚至造成了無法通行的障礙。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設計者們沒有把城市建設作為一個為全體公民而服務的整體來看待,鑒于此,設計者們應該努力為所有公民創造出、便利的城市環境,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目前,無障礙設計標準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公共建筑的入口處設置取代臺階的坡道,其坡度不應大于1/12;在盲人經常出入處設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設置有利于盲人辨向的音響設施;門的凈寬度均要求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轉門的需另設殘疾人入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凈寬度應在1.3米以上;公共廁所除常用不銹鋼蹲便器外,還應設有帶扶手的坐便器,門隔斷應做成外開式或推拉式,以內部空間便于輪椅進入;電梯入口的凈寬度應在0.8米以上。
[二]、日本公共無障礙設計發展
日本政府在考慮老齡化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注意解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教育、社會福利、年金等問題的同時,也在開始著手他們的居住及生活環境。日本的一些專家認為,要造就一個適合老年人生活的環境、地區、家庭,只有延長老年人、殘疾人生活自理的期限,才能從根本上緩和因老年人口增加造成的撫養系數日益增加的矛盾,減輕一部分只有半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給家庭、社會帶來的負擔,他們認為,建筑設計只以占人口大多數的健康的成年人為對象是很不的.應把全體公民都能利用作為設計的標準,使老年人和殘疾人也能同健全人一道共享社會物質文明之果,其目的是要求提高這部分人口常生活的自主程度,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和活動范圍。1971年建設省在東京都建立了二百套輪椅公營住宅;1972年房產公司開始提供老年夫婦住宅;住宅金融機構也實行青年人與老年人同住補貼制度,同時厚生省為老年人、殘疾人供應浴缸、便器等生活設備,并資助他們從事住宅改建。在此基礎上,1973年厚生省為改造社會環境,提出了“福利城市政策”,其宗旨是,城市建設要體現文明,關心所有公民,包括為老年人和殘疾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其主要內容是建議2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在指定地點實施下列要求:交通路口應配置設施;公共場所配備輪椅;公共場所為殘疾人開放;修建殘疾人廁所;為老年人、殘疾人使用的浴缸,周圍墻上應裝扶手,有要求的地方配備移動式浴缸車;公共廁所內除正常的蹲便器外,為老年人、殘疾人設置帶扶手的坐便器;為殘疾人住宅裝電話,建立電話服務網;對廣大公民進行關心殘疾人、老年人的啟蒙教育。按照這些要求,日本指定了53個城市,經過三年的努力,實施了以上條款。1979年厚生省為進一步推進“福利城市政策”將上述條款又擴大到10萬人以上的城市,強調不僅社會環境應為老年人、殘疾人創造便利條件,住宅建設也加緊。老年人、殘疾人居住環境,建造數量的住宅,給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提出了新的課題。
1973年建設省要求職業介紹所、勞動監督署等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的單位首先做起,便道的路線和入口以坡道取代部分臺階。1975年建設省完成了“考慮殘疾人的設計資料”,要求設計部門參照執行。1980年建設省修改了“公營住宅法”規定單身老年人、殘疾人優入公營住宅。1981年在殘疾人年,日本建設省提出了“考慮殘疾人的設計指南”。1982年日本建筑師聯合制定了“考慮殘疾人的建筑設計標準”。與此同時,文部省也要求公立博物館要考慮使用輪椅者進入的問題,郵政省要求郵局入口,門前設坡道并采用電動門。1975年警察署公布了統一的視覺殘疾者信號裝置。